中新网北京11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睿唯安11月28日在北京联合举办“2023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会上向全球发布《2023研究前沿》报告和《2023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常进,科睿唯安全球副总裁欧夏·格林斯基(Osher Gilinsky)等出席。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研究员以“《研究前沿》十年:洞悉科学发展趋势,发现科学研究前沿”为题作报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院战略情报研究所学术所长杨帆研究员发布《2023研究前沿》和《2023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
常进致辞强调,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和国家科技最高咨询机构,中国科学院一直把基础研究作为立院之本,发布《研究前沿》系列报告是中国科学院“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的重要举措。
常进指出,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的综合集成平台,成立7年多来,形成一套体系化的智库研究理论方法,产出一批重要智库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
11月28日,“2023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向全球发布《2023研究前沿》报告和《2023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图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研究员主持会议开幕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潘教峰表示,从201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战略情报研究团队与科睿唯安合作,面向全球发布《研究前沿》系列年度研究报告。经过十年潜心打磨,报告研究方法持续优化,核心内容不断丰富。结合报告内容并引入专家智慧,研究团队从宏观视角和中长期维度对报告内容进行全面解构和综合分析,从整体上前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从10年的时间尺度上来看,这些前沿方向因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客观呈现科学发展的清晰脉动和连续图谱,突出反映科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科技突破和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与特征。
当天向全球发布的《2023研究前沿》报告,遴选展示2023年在“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11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18个新兴前沿,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
《2023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在《2023研究前沿》基础上,评估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上述研究前沿中的表现。结果显示,综合11大学科领域整体表现,美国继续以强劲优势领先,在超过一半的研究前沿上排名第一;中国稳居第二,在约1/4的研究前沿上排名第一;英国、德国、法国保持前五。中国5个领域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得分排名世界第一,美国6个领域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得分排名世界第一。中国相对于美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优势突出,生态环境、农业科学、社会科学有望形成新高地,信息科学、物理、数学竞争激烈,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差距拉大,临床医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相差最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邵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广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余颖,还分别以“细胞焦亡、炎症和肿瘤免疫”“非晶材料的研究进展和机遇”“电解海水制氢:挑战与机遇”为题做专题报告,针对表现卓越的研究前沿领域,进行学术化、专业化的解读与研讨。(完)
中新网兰州11月28日电 (闫姣 王牧雨)86岁的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全国名老中医裴正学,活跃在临床一线已有60多个年头。从“三个指头一个脉枕”望闻问切的陇上名医,到拥有数十万粉丝“隔空问诊”的线上“医学活字典”,他坚守传统中医的“原味”,也探索中医“旧瓶装新酒”积极求变,见证了医学行业的变迁。
11月下旬,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全国名老中医裴正学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讲述他的“医路人生”。九美旦增 摄
生于中医世家,坚守祖传医术的“原味”
裴正学是甘肃天水市武山县人,家中祖辈三代从医。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将《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等医学著作背得滚瓜烂熟。大学期间,他主攻医学,还阅览、翻译海外医学经典。上班后,他一边潜心钻研医术,一边著书立说,多次引起国内及日本、美国业界学者的关注。
“网络看病,我不赞成,这是拿生命当儿戏!”裴正学说,传统中医就是要面对面望闻问切、把脉问诊。11月下旬,中新网记者在其甘肃省肿瘤医院工作室采访时,对他极力反对“线上中医”的态度感到疑惑。早在2011年,他和学生就在微博上解答各地网友的医学问题,并将此归纳总结成书出版。
《裴正学的医路人生》为上述疑惑作了解答。他在自传中提到,“开微博的目的就是给业内同行提供思路,促进学习和钻研,并非在网上治病。网上治病缺乏辩证基础就容易出现问题,反而会形成很多不必要的事故。”
裴正学每周坐诊6天,一天的门诊量在60至70人,他都一一把脉、开方。很多人劝他“退休”,但他以“演员不能离开舞台”为喻,说明看病医人对其重要性,他要用一辈子坚守中医。
11月下旬,裴正学在兰州市“裴正学中医药研究院”坐诊,弟子围桌而坐记录学习。九美旦增 摄
作为中医药重要发祥地的甘肃省,像裴正学一样坚守中医本源的大夫不在少数。他们虽顺应时代变迁,懂得用信息化手段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理念及养生技巧,但也牢牢守住了传承千年的中医精髓。
中西医结合“求变”传统中医 扩大阵地破局门户观念壁垒
裴正学学中医也学西医,更根据个人经验将中西医结合,提出“西医诊断,中医辨证,西药为辅,中药为主”十六字方针,这在当时重工业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医越纯越好”的传统观念下,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先后用自主研制专方治愈几例白血病患者令裴正学名声大噪,患者来源也从甘肃扩大至全国,甚至有少量国际人士千里迢迢寻医问药。为惠及更多患者,在兰州企业家宋建的支持下,他参与创办“裴正学中医药研究院”,促进临床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开发,也从社会上广招有医学基础的徒弟,打破门户观念壁垒传授其“独门秘方”。
“我们接下来还想将裴老的医学学术思想推广至海外。”如今负责裴正学大多社会活动的宋建介绍说,裴老目前有千余名弟子,广泛分布在全国,以及英国、德国、加拿大、阿联酋等国,借助他们的力量,向海外翻译推广裴老的医学著作,进一步传播中医药文化。
11月下旬,裴正学工作室陈列柜中,陈列了各类由他主编的医学著作。闫姣 摄
记者于一个周中的下午在“裴正学中医药研究院”看到,诊室外,多名患者坐在等候区;诊室内,裴正学询问患者后,脱口说出医学口诀“汤头歌”,围桌而坐的弟子们迅速记录,并及时整理成药方递到抓药区。
来自兰州市七里河区基层诊所的侯淑亮今年49岁,得知裴老招收徒弟前来报名学习。她说,“裴老给我们授课从来不看课本,他的知识都已经内化于心,尤其千余首‘汤头歌’,让我们能轻松有趣地记牢枯燥的医方。他对于学生的问题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从他这里学到很多东西。”
古老中医焕新生:“旧瓶新酒”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日渐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裴正学的徒弟也不乏“95后”。28岁的张婧来自武威,她根据自身学中医的经历,说明中医越来越“热”。在她看来,最近大火的“中医+奶茶”养生饮,让中医从“良药苦口”变得“良药可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中医康养,强身健体的同时治愈内心。
裴正学用“上工治未病”的中医理念分析了古老中医焕发的新现象。他说,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保健,他也曾多次开出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的保健医方,颇受患者青睐。
“95后”徕丽是一名中医爱好者,是甘肃中医药大学的阿富汗留学生。在她看来,中医在海外非常有潜力,中亚、西亚、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立有中医馆、中医中心和中医诊所。她说,“我非常喜欢和佩服中医,想坚持学下去,以后还计划去阿富汗开中医诊所。”
近年来,随着甘肃省在1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16个岐黄中医中心、学院,累计在海外注册中药产品200多种,诊疗患者18万人次,中医的知晓度广泛提升,在海外引发“中医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