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温州11月28日电(周健)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一座通江达海的城市,浙江温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就在日前,2023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于该市落下帷幕。
如今,“藤蔓展四方,根茎不离乡”,这座“千年商港”深耕“地瓜经济”,不断提升对外开放能级,走深走实“一带一路”。而放眼该市龙湾区,显得尤为如此。
瞄准“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龙湾积极开展“百企出海拓市场”行动,举办海丝零碳城市产业合作青山大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一项项可感、可品、可示范的举措,助力当地将“地瓜”越耕越甜。
“走出去”“引进来”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
年产值从8000多万元跃升到20多亿元、业务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于2019年的麦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匹名副其实的新能源“黑马”。
该公司外联负责人受访时表示,企业所生产的户用储能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因此参加海外展会、拓展海外渠道至关重要,“而这方面,龙湾区政府给予了许多支持”。
麦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外联负责人介绍公司产品。 周健 摄
2023年以来,龙湾持续开展“百企出海拓市场”行动,组织企业开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等新兴市场,并对海外参展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另外,先后接待了日本福井县经贸交流代表、巴基斯坦驻华商务参赞到龙湾开展经贸交流,并顺利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考察团“龙湾行”主题活动,让世界走进龙湾。
“在‘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法律顾问等为企业家们讲解国际贸易形势和政策,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寻找机遇。”龙湾区商务局对外贸易科负责人简守成受访时表示,当地侨务部门还依托海内外侨胞侨商力量,深化以侨引资、以侨引才、以侨促贸。
的确,温州是中国著名侨乡,纵观龙湾“地瓜经济”,“侨”是生动的注脚。
近年来,龙湾推进侨联“龙商回归”等工程,开展专场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落地白鹿堡进口集散中心等侨资项目,浇筑“地瓜经济”根基;利用“侨联纽带”,带动国内装备物资和劳务“出海”,滋润“地瓜蔓”;依托龙湾区留联会、欧美同学会等组织,推动海外高端人才回归,汇聚“种瓜人”。
温州湾新区党工委书记、温州湾新区管委会主任、龙湾区委书记周一富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龙湾坚持内外融通,以承担温州“一轴一带”战略支点和对外开放“前沿阵地”为使命,全力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承载主体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进龙商回归、总部回归,加速航空物流、跨境电商、口岸经济等业态聚集,实现更高水平“走出去”“引进来”。
优化营商环境 加速地瓜藤蔓向外伸
手续审批是企业“站起来”“走出去”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何让其便捷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体现,亦是发展“地瓜经济”的关键一步。
就在今年4月,温州市首个海关原产地证书便利化24小时自助打印服务在龙湾区行政服务中心启用,打通了服务外贸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据悉,海关原产地证书是出口产品在国外享受关税优惠待遇的凭证,素有“纸黄金”之称。
“以前,我们要先去温州海关办事窗口,领取空白的产地证,填好内容盖好章后,再拿到海关窗口签字盖章,才算完成一份原产地证书。”温州晗睿对外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现在,通过政务自助服务一体机,点几下屏幕就可以打印,并且24小时随时都可以办理,极大便利了我们开展出口业务。”
位于龙湾区东片的温州湾新区是浙江第七个省级新区,如今,两者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近年来,温州湾新区通过强化审批事项集成改革、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等方式,推动企业投资项目促产“一件事”改革向“一类事”改革迭代升级,助力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收益。
企业负责人办理施工许可事项。 王依娜 供图
当地的奔腾激光(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奔腾激光)就是上述举措的受益者。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唐爱敏受访时表示,“我们是一家合资企业,当时,企业方已经准备好了施工事宜,但是审批相关流程还未进行,然而在当地政府部门座谈后的第二天,相关审批流程全部落实,厂房建设正式开工。”
如今,奔腾激光不断刷新世界激光加工装备纪录,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助力世界制造业转型升级。
发力数字经济 提升国际竞争硬实力
当今时代,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把数字经济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对提升地区硬实力,打造更具韧性、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地瓜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龙湾以建设温州国际云软件谷为契机,加速构建软件产业集聚、软件人才招引的高能级“磁场”。2022年,该区成功召开了中国软件业创新发展大会,签约HPE、MF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量子矩阵等6家数字经济生态企业,为当地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我们还制定出台了《温州湾新区、龙湾区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贯彻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深入推进温州国际云软件谷核心区建设,印发了《温州国际云软件谷核心区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清单化推进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招商项目、重点拆改项目等三张清单共计20个项目。”温州湾新区经济和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数据统计,2022年温州湾新区、龙湾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24.7亿元,增速39.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4.4%,高于温州全市6.8个百分点。2023年1月至9月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38.94亿元,同比增长18.8%,高于温州全市4.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龙湾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利用大数据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价值链各环节的应用,提升“龙湾制造”的国际竞争力。譬如,奔腾激光通过数字化赋能激光加工装备,得以及时向客户反馈产品运行状态,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延伸。
诚然,开放是龙湾的振兴之路,“地瓜经济”则是龙湾开放之路上的制胜法宝。如今,随着养分回流、块茎壮大,龙湾正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强硬底气。(完)
中新网临汾11月28日电(记者 左宇坤)“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道不尽汾河两岸的秀美风光。
汾河,三晋儿女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但在一段时期里,由于开采过度、采砂排污等原因,汾河也曾经历过生态的阵痛。
一泓清水入黄河,两岸锦绣入画来。再看如今的汾河,从河道干涸到水量丰盈,从绿化到彩化,从单一的生态景观到人文的观赏景观,正奏响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新乐章。
11月2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网、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在临汾启动。采访团来到汾河两岸,倾听这座资源型城市“活起来”的故事。
“一川清水,两岸锦绣”成为临汾城市的“水上会客厅”。 李典平 摄
生态“活水”,大河重现好风光
初冬的夜晚已然有了凛冽的寒意,但在汾河文化生态公园里,依然可见不少散步跑步、健身锻炼的市民。
“我喜欢沿着‘城区生态文化精品段’跑上一圈,总计不到12公里,从平阳桥东侧出发,经过彩虹桥、锣鼓桥等等,再回到起点。跑下来感觉特别棒,一步一景,绝对是城市里锻炼身体同时休闲赏景的绝佳之地,周末早上经常能碰到临汾跑团的跑友一起跑步。”当地一位跑步爱好者对记者表示。
这样一座景区式的公园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汾河城区段沿岸,全长17.5公里,管辖面积10.6平方公里。汾河景区分为上、下游生态湿地段和城区生态文化精品段,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河之兴,人之福。如今的汾河文化生态公园,不仅是临汾的一张绿色生态名片,更是临汾人民心中最大的幸福指数。但这座美丽公园的诞生却并非天成。
临汾是一座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在现代工业迅速发展的年代,美丽的汾河曾一度伤痕累累。横流的污水、脏乱的滩涂成了民众和城市决策者们心中的“大疙瘩”。
征地3600亩、依法拆除各类违规建筑40万平方米,修建过河桥梁,建设滨河公路;治理面积10.6平方公里,治理长度11.2公里,新增绿地8778亩,新增水面4017亩,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达到42%……
昔日的汾河,变成了水面开阔、绿植错落、干净整洁的临汾市汾河文化生态景区,生态、园林、人文、科技的在这里达到完美结合。一连串的数字,亦是临汾攻坚生态治理,描画“一泓清水,两岸锦绣”生态人文画卷的成绩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临汾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汾河水域也成为越来越多候鸟迁徙栖息的乐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上,更多幸福的故事还在不停发生着。
尧都云商产业园。中新网 左宇坤 摄
产业“活水”,古城吃上“科技饭”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系统已融入工业核心领域、关键环节,支撑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篇章已经开启。站在新的起点上,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尤为重要。
2023年临汾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全市所有的园区、产业、企业数智赋能,重点支持尧都云商产业园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力争今年园区产值比2022年增长20%、达到62亿元。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尧都云商产业园,是临汾市抢占前沿产业新赛道的重要体现。据产业园工作人员介绍,这里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人工智能数据基地、软件信息智造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布局配套华汉云极信创产业中心,华光信创自主研发中心,华耀信创人才服务中心三大中心。
产业园已吸引了字节跳动、百度、阿里云、360、百信、网易等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和项目入驻。园区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电子信息、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新及应用产业,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建设数字经济“智汇”新高地。截至目前,入驻企业达到184家。
服务措施全面跟进,优惠政策全面落地,创新源头到成果转化应用无缝衔接,一个集聚数字赋能、网络应用、智能智造的智慧产业新城正在形成,未来山西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正在脱颖而出。
航拍临汾市区街景。 临汾市城市管理局供图
文化“活水”,浩荡之风永留存
临汾古称平阳,系唐尧古都,五千年灿烂文化辉煌巍然。漫步城市之中,随处可见对以帝尧文化为代表的临汾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
今年1月,汾河景区里的“尧井园”正式揭牌启动。据临汾市汾河文化生态景区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范维胜介绍,帝尧寻蚁造井,人们自此围井而居,渐渐结束了沿河而居择水而栖的迁徙生活,村落也因此产生,也开启了农耕文明新纪元。
尧井园即以此典故为背景而修建,园中草屋隐隐、井田陌陌、水车翻转、湖山相映、杨柳青青、古风俨然,充满田园之乐。“打造‘尧井园’就是要更好地弘扬帝尧伟大的发明创新精神,把流传在我们这块古老文明大地上的‘帝尧寻蚁造井’的美丽传说继续‘传说’下去。”范维胜说。
在临汾市区内,也同样可见对这里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发扬。
“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坐落在临汾市区的平阳鼓楼始建于北魏,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地标,是临汾城市记忆的直接载体之一。如今,这座雄伟古朴的平阳鼓楼依旧矗立在道路中央,来往的车辆行人往来穿梭于其脚下,周围林立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热闹的商圈,让历史与现代在此处碰撞交融。
2019年以来,临汾市全面开展靓城提质深化行动,开展了“三拆三下三进”三大行动——“三拆”是指拆除违法违章建筑、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拆除不必要的围挡围墙;“三下”是指广告下墙、附着物下墙、管线下地;“三进”是指停车进位、停车进库、洗车进场——消除了城市脏乱差堵问题,剔除了陈旧凌乱,规范了城市秩序,打造出了通透洁净的城市空间。
“商业示范一条街”财神楼南北街,“时尚示范一条街”中大街,“怀旧示范一条街”鼓楼北大街,“休闲示范一条街”向阳西路……每条街独有的文化、历史、韵味在更新中被强调,由此重新焕发出多样的生机,沉淀为崭新而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标识。(完)